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指因血小板数量较少或者功能减退,从而导致出血的疾病。这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按照发病来源分为两种类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免疫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按照起病快慢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型常见于儿童,慢性型常见于成人。可能与人体内部产生了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破坏自身的血小板而引起的。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引起的。
建议患者要积极就诊,遵医嘱进行治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和生成障碍的疾病。该病患者存在皮肤黏膜出血点、鼻腔及牙龈出血等出血表现。治疗可选用泼尼松、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药物治疗。
1.症状。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肤黏膜出血点、紫癜且多发生于四肢远端。此外可有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表现。患者多无肝脾大。
2.治疗。可予以泼尼松、大剂量地塞米松等治疗。必要时可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上述治疗效果不佳者可予以艾曲泊帕、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治疗。以上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若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出血点、鼻腔及牙龈出血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一步诊治。
本文地址:http://ask.jiuyinews.cn/yangsheng/2024-02-26/649916.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