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低于50×10^9/L时,可引起皮肤黏膜出血,严重时会自发性出血风险等。
血小板主要功能为参与凝血,一般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化验试剂不同可能有偏差)。当人体血管受损后,血小板通过粘附、聚集及释放反应参与止血过程。当出现血小板减少后会有皮肤黏膜出血,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严重时出血自发性出血,建议及时就诊,查找原因。
血小板减少可见于:
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反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淋巴瘤、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血小板计数低于 50,即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导致皮肤紫癜、黏膜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女性月经过多、手术或外伤后出血不止等,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危及生命。
1. 皮肤紫癜:血小板计数低于 50 时,人体止血功能下降,皮肤可能出现紫癜,多为皮肤黏膜出血的表现。
2. 黏膜出血:血小板计数低于 50 时,可能出现口腔血疱、牙龈出血、鼻出血等。
3. 女性月经过多:女性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 50 时,可能会出现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4. 手术或外伤后出血不止:血小板计数低于 50 时,手术或外伤后可能会出现出血不止。
5. 严重出血:血小板计数低于 50 时,可能会出现严重出血,如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可能危及生命。
血小板计数低于 50 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本文地址:http://ask.jiuyinews.cn/yiyaozixun/2024-03-20/653232.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