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6日,2022年BEST ORR-肝癌疗效提升实践行动启动会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举行。中新社、通讯社、人民日报社、观察者网、东方网受邀出席本场新闻发布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院士、周俭教授、孙惠川教授亲临本次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上,三位教授就近年来肝癌诊疗的成果以及在肝癌转化治疗中的进展与出席媒体进行分享。本报记者现整理访谈精要,以飨读者。
肝癌治疗的“中国方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威胁着诸多患者的生命。2020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肝癌年发病人数为41万,占全球肝癌发病人数的45%。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综合水平的提升,肝癌治疗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不论在诊疗规范、手术技术、临床研究成果、药物迭代上都有着显著的提高与发展。
樊嘉院士指出:“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肝癌治疗领域成绩斐然,不论从患者获益还是学术成果上都可圈可点。由中国学者主导的临床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大放异彩,‘中国之声’开始走出国门。”
不仅如此,中国指南、共识等诊疗规范的发布,进一步规范了中国肝癌治疗的标准。樊嘉院士提到:“中国的肝癌有其地域性和特殊性,这就意味着在治疗方式上应该充分考虑中国肝癌人群的特点,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指南规范。《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版)》、《肝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等诊疗规范的发布,为中国肝癌患者的“治愈”提供了具体的临床指引。”
据悉,由樊嘉院士主导的中国首部《肝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下简称:《共识》)于2021年5月9日在中国正式发布。今年2月,《共识》英文版在国际知名期刊HBSN刊登,中国“智”慧再次走出国门,进一步扩大中国专家在全球肝癌转化治疗中的影响力。
对于《共识》中英版的发布,樊嘉院士阐释道:“《共识》意味着中国肝癌领域专家学者就国内肝癌转化治疗达成了初步一致,为中国临床医生提供了更适合中国国情的转化治疗方案。在这样的一致步调下,更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深层次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共识》除了给临床医生提供转化治疗的规范,解答问题、解决争议等,更为重要的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其将从中国肝癌患者的临床需求出发,着力于解决中晚期肝癌患者诊疗中的问题与争议。”
伴随着诊疗规范的推进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为肝癌治疗注入强心剂,外科治疗是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谈及到近年来以外科为核心的诊疗模式进展,周俭教授说道:“多年来,中国学者致力于提高早期诊断、改良治疗手段、优化药物策略、促进多学科诊疗、建立全程管理理念,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肝癌防治进程。中国肝癌的手术水平近年来取得了骄人的进步,现已进入精准手术的阶段,比如微创外科的发展,使得手术操作更加强调精准化和个体化;以介入治疗为主的局部治疗,包括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持续性药物灌注术(HAIC)、经皮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等存在重要的临床价值。”
随着仑伐替尼等靶向药的上市,系统性治疗逐渐成为中晚期肝癌治疗极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也获得显著延长。周俭教授指出:“系统性治疗药物的发展是近年来肝癌领域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肝癌的外科治疗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包括以仑伐替尼为代表的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的发展丰富了肝癌系统治疗格局,显著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也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治愈打开了一扇窗。”
转化治疗为肝癌患者“博”治愈希望
在我国,70%~80%的患者初诊时已为不可手术切除状态,转化治疗是将初始不可切除的肝癌转化为可切除手术,为中国肝癌患者“搏”得一个治愈的机会。
周俭教授提到:“转化治疗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有研究显示,经过转化切除的病人,其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50%~60%甚至更高,与早期肝癌切除后的生存期相当。”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中对于转化治疗进行了全面地阐述,并首次提出肝癌缓解的深度、速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器官特异性的缓解,是影响后续治疗决策的重要因素。
转化治疗现已成为中晚期肝癌治疗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如何在转化治疗中对各种局部与系统治疗手段进行科学地排兵布阵,从而最大化地发挥转化治疗的价值,孙惠川教授指出:“对于肝癌的转化治疗来说,有两个重要的成功因素,一个是客观缓解率(ORR),另一个是足够的肝脏功能。”ORR是指肿瘤缩小达到30%甚至消失的概率,肿瘤每缩小1cm,都可能意味着更大的手术机会和空间,高ORR的治疗方案意味着更高的转化成功概率。孙惠川教授特别指出:“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且在肝癌治疗领域ORR最高的组合——仑伐替尼联合纳武利尤单抗的联合方案,ORR高达54.2%;确保足够的肝脏功能意味着转化治疗的安全性,我院开展的仑伐替尼联合PD-1单抗安全性研究显示,该方案对肝功能影响较小,缩瘤快,是目前转化治疗中表现尤为出色的组合。”
谈及转化治疗的药物时孙惠川教授表示, 仑伐替尼联合PD-1单抗是临床中最为普遍使用的药物组合,70%~80%的转化治疗都使用该药物组合。一方面由于该药物组合ORR高,临床获益显著,另一方面是该组合的药物已被纳入国家医保(部分药物),可及性高。
为初始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创造手术机会进而显著提高生存率,是转化治疗的价值所在。周俭教授指出:“转化治疗对于医生和患者而言意义重大,它推动了肝癌综合治疗的发展,减轻了社会经济负担。该治疗模式的普及推广,将整体提升我国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多方努力助力肝癌治疗未来可期
我国的肝癌治疗经历了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过渡的转变,近十年来,肝癌的诊疗不论从诊疗规范、治疗手段、学术成果以及药物迭代上都有着喜人的成果。
谈及未来肝癌治疗的发展方向,孙惠川教授提到:“提高疾病的认知、准确地划分患者特征和获益人群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精准治疗。单细胞测序、基因组分解测序等测序方式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从分子水平理解疾病;更为优化的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将为肝癌患者创造更多的治疗可能。”
当然,肝癌的治疗任重道远,脱去“肝癌大国”的帽子是一代又一代肝癌领域专家的决心与期盼。十年前的肝癌系统性治疗乏善可陈,如今的成绩是十年前不曾也不敢要想的,如今我们手握更多、更强的治疗武器,未来的十年前景可期。
正如樊嘉院士所述:“相信在中国医生、患者乃至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中晚期肝癌患者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长期生存,进而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肝癌患者五年生存率提升15%的宏伟目标。”
我们虽无法准确的描绘十年后中国肝癌的治疗会是怎样的光景,但我们相信,未来的十年会比过去的十年发展得更快、更稳,使中国肝癌患者的获益更大;与此同时,中国肝癌治疗的进步将进一步推动全球肝癌治疗的发展,为改变全球的肝癌治疗格局贡献中国力量。
本文地址:http://ask.jiuyinews.cn/yiyaozixun/2022-03-01/536155.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